1.表示层
将数据从主机特有的格式转换为网络标准传输格式。以此使得不同环境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
2.会话层
即决定使用哪个连接或者哪种连接方式将数据发送出去。会话层也会在数首部添加标签,这些标签记录着数据传递顺序的信息。
1.传输层
这层主要就是TCP UDP所在的层,因此其作用不言而喻,即保证连接的建立和断开,数据的传输可靠性。
2.网络层
IP协议即在这一层,固这一层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数据分片加上IP包头。然后将这些数据和地址信息等一起发送给下面的数据链路层,进行后面的处理。
3.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就是在传输介质互联的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处理。
物理层,就是通过光脉冲或者电压来模拟0,1数据,从而实现数据的传输。
1.面向有连接型
就是在通信的同时会确认,数据连接的可靠性以及数据是否正确完整的到达目标端。
若出现连接不可用则不进行连接动作。若网络环境恶劣,出现数据包丢失则,进行数据包重传。(例如TCP)
2.面向无连接型
面向无连接型,最典型的就是UDP传输,和上面相反,即不缺人连接状况和数据包是否完整到达。但其优点在于,可以极大提升效率,对于一些不是很注重数据完整的通信很适用,如语音不介意中间轻微的丢帧。
1.网络地址具有唯一性,我理解为偏向硬件的mac地址和IP地址,域等组合从而保证了网络地址的唯一性。
2.网络地址具有层次性,即从域,到IP地址到单机的mac地址,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
网络的主要设备:网卡、中继器、网桥/2层交换机、路由器/3层交换机、4~7层交换机、网关
网卡:网络接口卡,每一台计算机连接网络必须要使用网卡。
中继器:OSI的第一层物理层上延长网络的设备。
网桥/2层交换机:数据链路层上连接两个网络的设备。它能够识别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帧,并将这些数据帧临时存储于内存,再重新生成信号作为一个全新的帧转发给项链的另一个网段。
路由器/3层交换机:网络层面上连接两个网络、并对分组报文进行转发的设备。网桥是根据物理地址(mac地址)进行处理,而路由器/3层交换机则是根据IP地址进行处理的。因此路由器可以连接不同的数据i链路。
4~7层交换机:负责处理OSI模型中从传输层至应用层的数据。即以TCP等协议的传输层及其上面的应用层为基础,分析收发数据,并对其进行特定的处理。
网关:负责从传输层到应用层的数据进行转换和转发的设备。相比4~7层交换机,其不仅转发数据还对数据进行转换,通常会使用一个表示层或应用层网管,在两个不能进行直接通信的协议之间进行翻译,最终实现两者之间的通信。
原文:http://www.cnblogs.com/zzzyy/p/431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