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到现在,我一直难以想象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气氛。让人心酸与同情的,除了失联客机上的乘客之外,还有那些在机场苦苦守候的接机的亲友。偌大一架飞机,几十个小时不见踪影,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各类媒体都滚动直播着最新的消息,善良的人们期待着发生奇迹。
随便扫一眼各类新闻网站与社交媒体,很容易发现,媒体与公众的注意力全部聚焦于失去联系的马航客机之上。与之相较,不能说一周前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恐怖事件被遗忘在角落,但的确已渐渐淡出了公众注意力之外。头条不再报道昆明,网络舆论的话题焦点不再是“如何在突发情况中自保”,而是“让我们一起为失联的客机祈福”。有愤怒的批评者引来鲁迅先生的话,说忘却的救主就快降临了,公众总忘掉发生过的事情,转移到新的热点之中。最后什么都无法改变。
据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短暂的时间一过,对于它们的认知而言,一切又都是新的。悲观的人们认为公众关注点的持续时间也是这样,不断沉没,不断被转移。原本寄希望于通过公众舆论和监督来推动解决的事件,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但如果说这就是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国民性造成的,未免失之偏颇,更显著与直接的原因,是日益发展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能力的增长。
“议程设置”是个传播学的词儿,指的是大众传媒能够通过提供信息与新闻,影响人们关注的事实与热点,以及先讨论什么后讨论什么的顺序。就像这两天一样,大众传媒提供了铺天盖地的关于失联飞机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并不能改变你的既有看法,但起码你是在想关于这架飞机的事儿--这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才致使你个人的思考焦点转向此处。否则,你压根不知道。
大众传媒对新闻报道的追求在于新鲜及时、吸引眼球。一架巨大的客机不翼而飞消失无踪,自然而然就成了所有媒体趋之若鹜的大新闻。虽然人们都说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其实海量的信息都是由大众传媒向人们传播而来。脱离大众传媒,人们能看到的能听到的,不过还是视野之内方圆两里的方寸之地--还有可能因为雾霾,较之以前要更模糊了。人们所认知的世界,并非真正的世界,而是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信息所构造的拟态世界。归根结底,是公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之前焦点的“健忘”。
况且传媒发展到今天,除了单向的广而告之式的传播,更加入了各自具有独立话语权的自媒体与社交网络。简单的传受关系已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议程设置者。公众甚至独立的个体,也有机会进行议程设置。自媒体传播更容易营造平等均势的传播环境。而自媒体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上意见相同的人群更容易认同彼此从而结成传播共同体。摒弃了现实因素而建立的传播共同体,更容易形成强势意见和“沉默螺旋”,对弱势意见的容忍度也远远低于现实社会。也正因为此,通过微博、微信这些渠道,个人的信息与观点能够及时、广泛的传播,甚至比大众传媒更加灵活迅速,进行更有渗透力的、贴近个体的议程设置,更深入影响着每个人的关注焦点。
大众传媒的发展既成定局,甚至连批判都必须借助于它,那无意义的大声疾呼也没有意义。表达清醒与独立,未必就一定要唱反调。承认与了解大众传媒的力量,才能规避与抵消带来的影响,建立个人独立的、清醒的、持续的思维。如有信念,集腋成裘,也许能解决大众传媒的聚光灯之外,曾经烂尾了的某件问题。
媒体定律:马航失联客机取代昆明袭击,布布扣,bubuko.com
原文:http://www.cnblogs.com/staceie/p/359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