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篇关于改变的文章(http://www.eeo.com.cn/2013/0203/239738.shtml),说的很好,摘录自己有共鸣点如下:
“改变”是人类最古老但一直保持高度活跃的话题。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类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俗语,可见一个人的改变如何困难。虽然我们成年以后仍会不停地学习知识,然而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价值观、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向、我们性格深处对于成功失败、风险收益、人之间的关系、对自我的认知等等一系列“内隐”的心智模式往往会在很早就定型,并且会不断地自我强化——这种自我强化也是改变最困难的原因之一。
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改变,另一种是组织群体的改变。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先要了解自己。这就像要解一道题目首先得理解题目一样。而了解我们自己是一个更为古老的问题,古希腊人就曾把“了解你自己”刻在阿波罗神殿的门柱上,在解剖学、神经科学发展起来之前,我们对于自身的了解大多止于自省法,自省直到今天仍然是很有用的启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然而要想验证很多问题,离不开更“物质”的手段,如先进蓬勃发展的脑科学。
我把“个人改变”这个领域的发展分成两个时代。在现代心理学方法之前,个人改变类的书多以励志、心灵、故事等等为主,也就是传统的“心理自助”(Self-Help)类书籍。卡耐基的书就是自助类书籍中很典型的例子。这类书并不是毫无效果,而是效果因人而异,因为不管多糟糕的故事,总能说中一星半点,如果说中的这一星半点恰恰是有些人所缺少的,那就相当于刚好补上了这个人的“改变拼图”中缺少的那一部分,但对另外一些人则未必有用。但这类书的缺点就是精华糟粕一锅端,缺少科学实验重复验证,你永远不知道里面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可能作者本人也不一定知道。另一方面,你不知道对你自身的特定情况而言,书中所讲的方法有没有作用。这个第一类心理学自助书籍及作者里面最为经典和有名的被收录在一本叫《50 Self-Help Classics》的书里面,在里面你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戴尔·卡耐基、史蒂芬·柯维、安东尼·罗宾斯、狄巴克·乔布拉等等。
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第二类书籍,《What Makes Your Brain Happy and Why You Should Do the Opposite》的作者把这类书籍统称为“科学自助类”(Science-Help)。代表作有:《瞬变》(Switch)、《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意志力》(Willpower)、《正能量》等。
原文:http://www.cnblogs.com/doit8791/p/448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