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equest对象
Request对象是用来获取client在请求一个页面或传送一个Form时提供的全部信息。这包含可以标识浏览器和用户的HTTP变量。存储在client的cookie信息以及附在URL后面的值(查询字符串或页面中< Form>段中的HTML控件内的值)。
属性
方法
2、Response对象
Response对象用来訪问所创建的client的响应。并输出信息到client,它提供了标识server和性能的HTTP变量,发送给浏览器的信息和在cookie中存储的信息。它也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创建输出页面的方法。如无所不在的Response . Write方法。
属性
方法
3、Application对象
在asp.net环境下,Application对象来自HttpApplictionStat类。
它能够在多个请求、连接之间共享公用信息,也能够在各个请求连接之间充当信息传递的管道。
使用Application对象来保存我们希望传递的变量。
因为在整个应用程序生存周期中,Application对象都是有效的,所以在不同的页面中都能够对它进行存取。就像使用全局变量一样方便。
属性
方法
4、Session对象
Session对象就是server给client的一个编号。
当一台WEBserver执行时,可能有若干个用户浏览正在浏览这台server上的站点。当每一个用户首次与这台WWWserver建立连接时。他就与这个server建立了一个Session,同一时候server会自己主动为其分配一个SessionID。用以标识这个用户的唯一身份。
特别说明的是Session对象的变量仅仅是对一个用户有效,不同的用户的会话信息用不同的Session对象的变量存储。
在网络环境下Session对象的变量是有生命周期的。假设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对Session对象的变量刷新,系统会终止这些变量。
属性
方法
5、Server对象
Server对象提供对server上的方法和属性的訪问。当中大多数方法和属性是作为有用程序的功能服务的。
Server对象也是Page对象的成员之中的一个,主要提供一些处理页面请求时所需的功能;比如建立COM对象、将字符串的编译码等工作。
属性
方法
先由Request对象获取所需參数。Form表单数据提交到server的方式有两种:Get和Post方式。
(1) get是把參数数据队列加到提交表单的ACTION属性所指的URL中,值和表单内各个字段一一相应,在URL中能够看到。
post是通过HTTP post机制,将表单内各个字段与其内容放置在HTML HEADER内一起传送到ACTION属性所指的URL地址。
用户看不到这个过程。
(2) 对于get方式,server端用Request.QueryString[]获取变量的值。
对于post方式,server端用Request.Form.Get()或Request[]获取提交的数据。
(3)
get传送的数据量较小。不能大于2KB。
post传送的数据量较大,一般被默觉得不受限制。但理论上,IIS4中最大量为80KB,IIS5中为100KB。
(4)
get安全性很低,post安全性较高。
由于GET方法传送数据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不安全。所以表单一般不使用GET方法。
经过server传处理后。由Response对象将信息传回。其方式有下面几种。
(1)直接输出:Response.Write (变量数据或字符串) 比如:
Response.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alert('欢迎学习ASP.NET')</script>")
(2)链接到其它网页:Response对象的Redirect方法将client浏览器重定向到另外的URL上。即跳转到还有一个网页。比如:
Response.Redirect("http://www.163.net/")
(3)终止当前页的执行 :Response.End()
(4)输出指定文件:Response.WriteFile(FileName) FileName
指代需向浏览器输出的文件的文件名称
有可能存在多个用户同一时候存取同一个Application对象的情况。
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多个用户改动同一个Application命名对象,造成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HttpApplicationState 类提供两种方法 Lock 和 Unlock。以解决对Application对象的訪问同步问题。一次仅仅同意一个线程訪问应用程序状态变量。
关于锁定与解锁
锁定:Application.Lock()
訪问:Application(“键名”) = 值
解锁:Application.Unlock()
注意:Lock方法和UnLock方法应该成对使用。
相关阅读:ASP.NET内置对象
原文:http://www.cnblogs.com/gcczhongduan/p/458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