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归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把问题拆解得越来越小,直到变得非常容易,一般情况下,递归过程要包括一个自我访问的函数。与表面看起来似乎不一样,其实递归允许我们写出非常简洁的代码,但解决问题却很复杂,用其他办法很难处理。
我们先不用递归,看一个问题不用递归是如何处理的。
假如你想计算一个整数列表各项的和,如[1,3,5,7,9]。下面的代码所示,函数使用了一个累加变量(theSum)来计算所有列表的项目的和:
deflistsum(numList):
theSum = 0
for i in numList:
theSum = theSum + i
return theSum
print(listsum([1,3,5,7,9]))
假如我们没有while和for循环语句,你又怎样来计算一系列数字的和呢?如果你是数学家,也许会想到,加法是一个函数,有两个参数,就是一对数字。把一个列表求和问题转为两个数字的求和问题,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写成一个完全括号表达式:
((((1+3)+5)+7)+9)
We can also parenthesize the expression theother way around,
还可以用另一种完全括号表达式:
(1+(3+(5+(7+9))))
注意最里层的括号,(7+9)的计算,我们不需要循环或其他结构就能算出来,事实上用下面的顺序计算出最后的和:
total= (1+(3+(5+(7+9)))) total= (1+(3+(5+16))) total= (1+(3+21)) total= (1+24) total= 25
|
这种想法怎样变成python程序呢?首先要重新表达一下元素求和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说列表元素之和,是第一个元素numList[0]和其他所有元素的和numList[1:],就如下式所示:
listSum(numList)=first(numList)+listSum(rest(numList))
在这个等式中,first(numList) 是列表第一个数据项,而rest(numList)是除第一项之外所有其他项,用python这样表达:
1 |
ef listsum(numList): if len(numList) == 1: return numList[0] else: return numList[0] + listsum(numList[1:])
print(listsum([1,3,5,7,9]))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这段7行的代码里有几个关键的想法。首先,第2行,检查这个列表是否只有一个数据,这步检查很重要,是函数的“例外条款”。长度为1的列表求得最简单,就是数据自身。其次,第5行,我们的函数调用了它自己!这正是我们把它叫做递归算法的原因,递归函数就是调用自己的函数。
如图1所示,一连串的递归调用来求得列表[1,3,5,7,9]的和,应该把这连串的调用当作连续的简化,每次调用,都是解决越来越简单的问题,直到问题再也不能简化。
图1 列表求和的递归调用
当问题到了不能再简化的终点,我们开始归拢被简化的问题,直到最开始的问题得以解决。如图2所示,列表求和从连串调用中返回,当listSum从最早一次调用中返回时,整个问题就解决了。
图2 列表求和的连续返回过程
象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一样,所有递归算法必须遵守三个重要定律:
1. 递归算法必须有一个基点
2. 递归算法必须有一个趋向基点的状态变化过程
3. 递归算法必须自我调用
让我们更细致地研究一下这些定律,并观察在列表求和算法是如何使用的。首先,基点是让算法停止递归的点,通常是一个可以直接得到答案的简单问题。在列表求和过程中,基点是长度为1一个列表。
遵守第二定律,我们必须安排一个状态变化并朝向基点运行。状态变化意思是递归算法中某些数据是可变的,通常是让我们的问题变简单的数据在变。在列表求和算法中,主要数据是列表,所以必须改变列表。既然基点是长度为1的列表,那最自然的过程就是缩短列表。这就是第5行的过程,每次递归都在计算一个更短的列表。
第三定律是算法必须自我调用。这正是递归的定义。递归的概念对很多初级程序员来说容易犯糊涂。作为初入门者,你要了解到这个功能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它可以把大的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小问题就是可以写一个函数就能解决的问题。当我们讨论递归的时候,似乎是陷在一个圈套中,我们有一个要用函数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函数要调用自己来解决问题,但在逻辑上并非如此,递归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优雅地把问题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容易。
在本章的后部,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实例,在每个实例中,我们都聚焦在设计一个方案,使用递归三定律来分解问题。
|
原文:http://blog.csdn.net/linj_m/article/details/2189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