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中央集权制,败也中央集权制。
历史事件是有根本性原因和其它直接,间接原因的,其它原因围绕着根本原因来发挥作用 如果目光局限在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中忽视了根本原因就舍本逐末了。之前的很多答案不能说错,但是都没有触及根本。
关于汉族政权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时期,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中央集权制在战争中的极大优势,或是府兵制,或是募兵制,还有军屯制都保证了汉族政权时刻保有一支数量上和指挥系统占据极大优势的军队。反观游牧民族,一直占据主流的都是部落制,各级酋长,军事贵族各自为政,在指挥系统上不占优势,汉族远击漠北每次都有对游牧民族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在军队的数量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不占任何优势,而且汉族的军事制度中对个体军人的训练每年都有,用以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天赋,其结果就是,在打草谷和野战中,北方游牧汉族有明显优势,但是一到了举国伐谋的军团级别作战的时候,汉族军队在训练中针对游牧民族的战略,战术针对性还有军事制度拟补个体战力差异的效果就迅速显现。
中央集权制还保障了军事活动中尤为关键的一点,钱粮。在双方战力和指挥官谋略相近的情况下,战争打的就是经济仗了。游牧民族对汉族动手的时机一般归结起来只有两种情况,草原生存环境恶化时期,被迫向汉族发动攻击,劫掠资源。再有就是汉族政权出现重大问题,内乱严重。游牧民族会主动出击争取在中原地区的巨大利益。而整个汉族政权正好相反,在内部空前繁荣时期,会主动出击,如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时期,痛击游牧民族的时期都是尽举国之力,汉武帝为了筹集军费还启用桑弘羊的盐铁官营建议,在这种整个农耕民族国家的战争机器全力开动,统军将领素质优秀的情况下,游牧民族的制度劣势就完全展露了,各部落首领意见不一,各部落资源不能集中协调,处于弱势的部落甚至愿意看见主力部落被汉人消灭,因为汉人不会长久占据草原,汉人走后,权利真空,自己的部落有机会上位。
在游牧民族被攻击的时候,军马钱粮的问题就被放大了。而同时打击汉族军队的粮道也是战争中最重要争夺,这也是霍去病,李靖,侯君集,蓝玉们为什么在对游牧民族政权进行最后也是最猛烈的一击的时候都是轻装简行,只带随身干粮。再看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加上明太祖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集中在几年时间内对游牧民族不断用兵,除了草原大漠,游牧民族游击范围广的直接原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制度原因,中央集权制在鼎盛期可以长期保有大规模的军队,和持续多年作战用的钱粮。草原上的部族游牧制度就不行,今年汉族来打一波,放牧生产都耽误了。明年刚要喘口气,汉人有杀来了。三五次下来,游牧民族就必须不能在躲避,只能正面应战。因为再不应战,这种进攻搞上十年八载,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都得饿死。
反观汉族,只要君主不是白痴的时候,对待游牧民族的打草谷和主动进犯,就一套办法,有能兵猛将就开城门砍回去,没有能兵猛将就坚壁清野,让敌人来了空手而归,你占了我城外的土地也没有用,你也不种地,在中央集权制下,守军和撤进城中的百姓都有统一调拨来的粮草。而游牧民族没有,抢不到东西就必须乖乖回家,不然被关在长城以内,配合上各地的城池,加上坚壁清野带来的物资耗尽,游牧民族的军队必然死的极其难看。
举国之力的科研,宋朝的神臂弓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它诸如铠甲,枪阵,长城等等,帮助了汉族长期力抗游牧民族的得力工具都是中央集权制下举国之力为战争准备的成果。神臂弓逆天到什么程度,史书记载神臂弓最高有效射程600步(这个射程在《梦溪笔谈》,《兵志》中都有提到,有说300步,有说340步,还有说不断改进后可达500-600步的),按一步0.7米计算,合420米左右。AK47有效射程400米。这么逆天的玩意如果不是举国之力是不可能被发明出来的,即使发明出来没有全国的赋税支撑军费也是不能够量产的,在面对游牧民族全民都能上阵和轻骑的来去如飞,汉族如果没有制度支撑的军事体系后果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
有的回答里提到儒家思想,土地依赖等等,这些都是依附于中央集权制而出现的,也都是为中央集权制服务的,是皮毛不是根本。
还有一个细节大家其实应该注意,但是没有人提。就是对游牧民族动手,而且取胜的时间。
为什么都是各个王朝的前期,秦始皇排蒙恬攻匈奴,刘邦进攻匈奴,杨坚北击突厥,李世民派李靖等横扫北方及西北,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对辽用兵,朱元璋北伐,都是王朝一建立的第一时间。
原因有很多,以前很多人都讲,开国时期的军队好,将领好,士兵身经百战,君王强势等等。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什么?军饷,战士从军是要钱的,打仗是军粮战马的,时时刻刻都是钱啊,为了统一各开国皇帝在军队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必须让军队的效果最大化,所以平定完国内必须再平游牧民族才合算,另外军饷的来源是赋税,只有仗全都打完才能减税才能修养生息。而之前为了统一人民还能承受高赋税,是为了不再受战乱之苦。而一旦减了税,再想加上去就很难了。为什么我没写汉武帝,他就是王朝中期用兵,前面文景之治不断轻徭薄赋,给他留下开战的准备资金,但是这些钱花完之后,武帝只能加税,加税不够只能盐铁官营,加税和盐铁官营就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也给各级官吏制造了贪污腐败的好机会。最后的结果就是汉朝对外获得空前胜利之后,国内开始乱套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是统一之前都是中原最动乱的时候,这个时候游牧民族少不了的插手中原,这趁乱的插手就结了梁子,国内安定了,必然第一时间去报仇。
有人会说你还把宋朝的赵家兄弟写上了,整个宋朝对外最差劲了。其实我想告诉你,宋朝后期很多战争输得委屈,根本原因是文官压制武将,外行领导内行。这仗没法打赢。但是有一段时间有范仲淹,韩琦等最优秀也对军事懂行的高级文官在,为什么还是赢不了。这就涉及另外一个原因,敌人进化了。你去看看宋朝的对手,辽,金,西夏,蒙元,当他们走上战场面对宋朝的时候还是以匈奴,突厥那样的部落式的游牧民族常态出现的么?游牧民族也进步了,在他们拥有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善于耕种的汉族人之后。他们也中央集权了,辽分南北两院,北院是部落式的,南院除了大王之外大都是汉臣,基本就是一个山寨的宋朝。金也差不多,西夏亦然。蒙元前期不明显,但是拿下西夏之后,开始反思,打到襄阳城下,受阻的日子里,一方面有了农耕土地,一方面为了战胜南宋,一点点的学会了怎么集权,怎么说得过去的管理农耕国家。所以,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制度优势是空前绝后的不明显,面对山寨自己制度的敌人,已经不能用制度开动战争机器去碾压了,结果非常难打。
最后说说,败也集权,历史上中原被游牧民族虐得最惨的几次,靖康之耻,蒙元亡宋,土木堡之变,满清入关。这四次事件分两类,一类是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在中央集权制下,皇帝要是英明全国都跟着沾光,经济,军事,外交都会异常的好,但是历史上能用英明形容的皇帝就那么几个,剩下的大多是比较普通的,普通的只要不作死,靠制度优势还能维持,遇上智商和情商有问题的,中央集权制的最大缺点就彻底暴露,无论朝臣,宦官还是外戚都是依赖皇权发挥作用的,皇帝是最高也是唯一合法的统治者,遇上宋徽宗、宋钦宗还有朱祁镇这样的,拉着举国之力前去败家,谁能拦得住?这是中央集权制最大的死穴,也是日后中央集权制必须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原因。昏君掌权越紧家就败的越快。除了这两次超级大败家,还有两次是属于此消彼长的,一个是南宋,一个明末。南宋在岳飞死后开始面对蒙元,在襄阳城外力拒蒙古铁骑六年,在城外的蒙古人开始像辽,金一样山寨汉族制度,城这边的南宋为了开动国家机器应对战争,经济几近崩溃,通胀严重,同时忽必烈的兄弟们在欧洲的横行也帮了他一个大忙,在农业收成不够支撑南宋抗蒙的时候,南宋还有一个重要经济来源,海外贸易,现在欧洲和中亚都倒在蒙古铁骑之下,宋朝这最后的经济来源也断了,这时候的还是“好丞相”贾似道当权,此消彼长慢慢被磨死。明朝更悲催,和后金打了那么多年,一直没让后金得逞,倒是李自成跳出给了明朝最致命的一击,最后让清军得逞。前面答案有人说辽东铁骑是李成梁家亲兵,这是不假,但是要知道,亲兵也是要军饷的,也是得吃饭的,钱腻?从哪来的,李成梁怎么养得起最精锐的辽东铁骑,原因很简单,皇帝给他开了制度内的小灶,国库里的钱是不够辽东铁骑花,但是给李成梁特权,随你是屯田还是经商,挣来钱自己养军队,朝廷不追究,你们觉得这个特权不大是么?那你想想岳飞怎么死的,你就知道这个特权有多大了。要是没有朝廷的这个小灶,辽东铁骑不会存在那么久,没有这个特权,李成梁死的得比岳飞还要惨的多。而且到了后来,李家人才凋零之后,辽东铁骑还是比较依赖明朝政府的军费的。崇祯绞尽脑汁防住了清军,但是毕竟这个王朝烂掉了,李自成逼死崇祯之后。吴三桂失去了制度给他所有,原来强勒出来的那点军费都没有了。关外的清朝却已经完成了收权,建都等等一系列的山寨汉族政权的活动。这仗没法打了。李自成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集权制和赋税系统,李自成的军队还是在流民军队向正规军队转变的道路上,面对有建制的满清军队,他的失败几乎就是注定的。
败也中央集权制,多么疼的领悟。
再加几个中国之外的例子加以佐证,古罗马取代古希腊,古波斯的崛起都是在集权的基础之上。尤其罗马的路线清晰明显,元老会——强权执政官——帝国制。但是罗马和波斯为什么比我们崩解的早,原因在于他们的集权基础是奴隶制的,我们的集权基础是小农制的。所以他们朽烂的早,我们却能挺到清末对面资本主义的冲击。
剩下的我看也不用写了,我在评论里的讨论基本上把我要写的都说出来,而且看争论比看我直接写的热闹多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趁着今天状态还不错,多写点题外的,我在讨论区和 @磐僧 争论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输赢,而是觉得很多人和他一样在看待历史的时候将历史事件看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片段的事件,忘记去寻找历史事件中的必然联系。
对于你说的历史中很多运气和偶然的看法,我想告诉你,不是那样的。如果要打个比喻的话,历史是一条河,从有它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要从高向低流,中间无论发生什么运气成份,出现什么逆天的强人都只能一时间改变河流的短期走向,无论它怎么样的七扭八拐,最后一定是进入大海。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情况能扭转这个总结局。
最后送给你一个我老师的研究成果,在他的史学圈子里已经是定论的了,但是从没有机会写成论文或是写在他的书里。希望你看完这个故事对历史有新的看法。
这个研究结论如果要给定一个名字的话,应该叫民 主 集 中 制是否优于中央集权制。
看这个题目就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没法大范围的广为人知了吧?
有一天我和我老师抱怨,我说,现在的所谓的人 民 民 主 专 政和民 主 集 中 制根本没有比之前的中央集权制有什么差别,中国还是有一种浓浓的君相分权三省六部制的味道,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摆脱。
我老师说不,他拿给我一份手写的稿子,他说,这个东西我有生之年可能是看不见发表了,你要是有机会,你就拿去发表吧。你现在说这话是孩子话,因为你还没经历过最苦难的岁月。
稿子的题目叫《论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后统一政权的困境》
我当时就被题目吸引了,读完之后,我对老师保证我不会让这个稿子永远只是稿子。
简单说一下,我老师将中国历史上四次严重分裂之后的首个统一政权做了对比,春秋战国之后的秦,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隋,五代十国之后的后周和宋,经历了北洋军阀割据,民国和抗日以及解放战争的新中国。
(刚刚写到这里就被拉去审核,在那几个中间加了空格才被放出来,我真不知道照这样下去,我老师稿子哪天可以发表!)
我们都知道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后周二世被赵宋取代,这中间没有流血冲突,但是宋统一天下之后一直过的就不好,为什么只有新中国跳出了这个历史的轮回?
我老师的观点主要是这样的,秦朝的苛政不是嬴政故意的主观所为,而是他的一个致命认知错误,在战争中秦国全力开动国家机器,用中央集权制压榨国力,保持高税收。让嬴政错误以为和平之后这个税率依旧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说,如果为了战胜六国,秦国子民一年赋税白银百万的话,那么六国一统之后,全国税赋应该是六国之和六百万白银,而且由于和平之后生产稳定,这个数字应该是只能更多而不是更少,从而忽视了人民在没有战争之后对个人及家庭财富的要求,所以没有轻徭薄赋,于民修养生息。所以在人民看了严苛的税法和高压制度是不可忍耐的,但是嬴政习惯了军事时期的思维没有从根本上意思到这个问题。他在修完长城,北击突厥之后,收上来的钱太多,不可避免的拿去兴修陵墓和阿房宫等。于是这个政权开始不受人民欢迎,加之六国遗民本身就对秦朝极度不满,所以祸乱的种子已经种下,之后本应该是宽厚的扶苏继位,而且李斯也开始逐渐意思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扶苏顺利继位的话,可能就会采取后来刘邦的休养生息的手段安抚百姓,秦朝还不至于二世而亡,然而继位的确实胡亥,胡亥从小就对嬴政苛政支撑的大兴土木和奢华享乐耳濡目染,加之赵高之流的教唆,于是秦朝错失了变革的良机。二世而亡。直到刘邦掌权,才开始总结秦朝的教训,做了早就应该做的事情,才有了汉朝前后400年的国运。
(这里也顺便解释一下你的问题,这就是历史长河可以被偶然事件暂时转向,但是最终必然奔向注定的结局。秦朝不是从胡亥登基才烂的,嬴政晚年的时候就很烂了,但是毕竟嬴政能力和威望在那,只有张良的刺杀之类,但没有揭竿而起的。但是到了胡亥手里就不一样了,按照历史的规律,这时候最应该施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但是扶苏死了,这是偶然,历史被偶然打断了应有的进程,后来项羽分封天下,这个不合历史潮流被刘邦击败,刘邦做了应该做的事,按照你说的刘邦可能死在鸿门宴上,好,就算刘邦死了,下一个完成统一的人不休养生息,人民还会造反,一直反反复复到有人这么做为止。所以历史不是片段的,是连续的,强大的连续。)
隋朝和秦朝太像了,杨坚一统天下之后他还是比嬴政有进步的,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了开皇盛世,但是杨坚一生的评价当中有厉行节俭一条,却根本没有轻徭薄赋,还是战争思维没有转变的原因。又是次子夺位,又是按照战时标准大开国家税收体系,又是被灭,又是下一个王朝一开始就轻徭薄赋。
后周稍有不同,因为在完全统一之前就被赵宋不流血的取代了,但是郭威和柴荣都没有让战时国家机器停过,赵匡胤和赵光义也一样,而且北伐不能完胜,异族始终在长城以内和宋接壤,导致终宋一朝轻徭薄赋四个字都没有机会在史书上露脸。
到了新中国,其实还是一样的,毛为什么在建国后做的工业化迈进就是课以农民重税去建立工业体系,大YUE进,大LIAN钢铁,等等一系列运动式发展都是这种结束分裂的历史强人对战争思维到和平时期不能顺利转变的情况。虽然没有追求过嬴政式的个人奢华和享乐,但是这些运动对国民经济的消耗不亚于修秦陵和阿房,WG和一些封建君王开国之后对社稷重臣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继承人问题从刘SQ到林B,再到华GF。华一掌权就喊出两个FS,对毛的准军事制度要全盘继承。眼看着一模一样的二世而亡的剧本。但是为什么这一切没有发生在新中国。因为有邓,但是邓联合叶帅驱逐华GF的行为在古代中央集权制下是谋朝篡位之举,即使成功掌权,事后也是举步维艰。但是在新中国里,在民 主 集 中 制下,这些行为都可以被解释和接受,还能迅速的整合高层。所以新中国因为这一点点看似小小的制度差别少走了一个楚汉战争或者是隋末乱世的弯路。
(我只节选了老师稿中和我疑问相关的部分,整篇稿子立意更高,剖析也更深入,最后总的结论也比现在叙述出来的高明无数倍。比如我老师还提到秦朝要面对六国遗留贵族保有的地方势力,隋朝要面对南北朝遗留的门阀贵族势力,新中国其实也应该面对这些,但是所幸在蒋的北伐和后来的抗日以及解放战争中,军阀势力被一步步的彻底消耗完了。还有我老师除了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上的相似情况,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类似的苏联,结论是苏联的城市与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远远高于同时期的中国,战 时 共 产 主 义在战后的延续压 榨 农 民的同时工业和城市人口既 得 利 益 者比例高,造成了苏联多坚持了很多年等等。)
我看完之后对我老师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深深折服,但是我提出一个问题,其实邓的行为不是完全没有先例,明朝张居正强相压君,为大明续命近百年和邓的行为就很类似。
我老师笑了,说这个当作业吧,回去想通了告诉我。
我在从老师家回来的路上想了一路,到家一进门就给他打电话,我说,
老师,我想明白了。我类比张居正只类比了生前,忘了死后。张居正死后被掘 墓 鞭 尸,挫 骨 扬灰,子 孙 断 绝。而邓则完全没有?
老师问我,讲讲为什么?
我说,我能想到的是这样,不是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失败了,也不是万历听进了多少谗言,更不是万历痛恨张居正要求自己节俭而自身奢华。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万历对张居正动手的时候,万历已经亲政多年,同时那一时期万历已经开始思考继 承 人问题了,根本原因就是万历对皇权和相权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万历看来即使是张居正为了大明江山压制了他的皇权,对社稷有极大的好处,但是如果张居正死后一直荣宠加身,那么就是一个先例,后代强臣很有可能以新一代张居正自居,强压他子孙的皇权。所以张居正所有的荣耀必须被剥夺,使得后人没有机会和理由对张居正的行为进行效仿。皇权和相权之争是一脉相承的,万历继承了所有皇帝尤其是朱元璋对相权的抵触和防备。在中央集权制下,优秀的相代行君权依然是不能被忍受的。所以我对邓作为实际 最 高 领 导 人却始终只是担任副 总 理这个职位的原委有了新的认识。确实民 主 集 中 制是比中央集权制先进了,虽说先进的不太多。但是关键时刻这一点点的先进就救了多少人的一生。
我老师听完说,还不错,你可以把这段分析单独写一写,是个不错的题目。还有,你已经完全可以自己把握人性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了,孩子,恭喜你,你出师了。
我放下电话拿着复印的老师手稿找到我小学一年级时候读的那本《上下五千年》,把稿子夹了进去,夹完我抱着书很不争气的,哭了!!!
PS.有人认为我用简单的几句话去直指根本原因是简单粗暴,还拿科班出身说事,我只能告诉你,我老师对我历史方面的教育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研究历史要抽丝剥茧,在所有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尝试去抓住根本因素,围绕根本因素解决问题,陷在历史片段的重重迷雾中,你根本看不见真的历史。”
我一直都觉得我老师这句话是我学习历史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你可以想象当你把,地理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气候因素等等都看作是平行因素,不分主次的话,你在实际中再面对同类问题
时怎么办?平均分散精力到各个因素上?能解决问题么?只有找到所有因素中的根本与辅助,主与从,先与后,把大部分精力拿去决解核心根本因素,剩下的精力优化辅助和次要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也是历史这一学科存在的价值。
全文完
参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487990
原文:http://www.cnblogs.com/findumars/p/4644425.html